《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又名一个村庄的文学、Swimming out till the Sea Turns Blue、So Close to My Land。
2019年5月,几十位作家来到山西汾阳的一个小村庄,他们在这里谈论乡村与城市,文学与现实。影片以此为序曲,交响乐般地以18个章节讲述出1949年以来的中国往事。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成为影片最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一起,重新注视了社会变迁中的个人与家庭,让影片成为一部跨度长达70年的中国心灵史。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但它与煽情相反,反倒有一种安静、凝重和沉思。影片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传记,实际上是作家们对中国上个世纪社会变化更个人化、更情绪化的一种思考。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讲述的社会状态与随后现代消费主义的喧嚣形成了惊人的对比,在****进步与失去的复杂交织中,在这些刻画变化的脸孔的认真讲述中,可以找到****发生这些改变的**。
电影集合用心做网站,真诚到永远。本视频内容来自第三方网站,其版权归合作网站或第三方网站所有!
大奇特(Grinch) 2020-10-19
只看余华就够了,余华值得单独出一个纪录片
困醒 2021-09-18
贾平凹太重,梁鸿太轻,只有余华轻盈地游动
子戈 2021-08-11
贾樟柯原定的片名是《一个村庄的文学》,后听到余华讲述的往事——小时候,余华见到的海是**的,于是他跳入海中,往深处游,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才有了现在这个片名。 这部纪录片就像一次“回游”,是一直游到大海泛黄——不同**的几位作家向各自的故乡游去,追溯成长经历。 从这里我们也看到贾樟柯位置的变化,他的“故乡三部曲”都是站在故乡去讲述中国的,但当他完成从地下到地上,乃至成为知名导演,进而被体制接纳后,尽管他的镜头还时常对准故乡——山西,但其实他的身体和精神已经远离了。他只能越来越依赖于符号,去构建那个远去的刻板的故乡,却没法再像《小武》《站台》那样,依靠下意识的生命经验来完成讲述。 当他已经游到海水变蓝后,他还能回到那个泛黄的源头吗? 在这部纪录片里,我看到的**是:回不去了。
霄申克的寄存器 2020-02-22
说着“只要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给你光明”的余华,也说过“还记得当时张艺谋时常说原作里的什么细节要改动,**才能通过。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心想他如此了解**制度,对他十分钦佩。可是张艺谋拍摄完成电影后**还是没有通过。我不再钦佩张艺谋,我钦佩**制度。” #Berlinale2020
世界已夷为碎片 2020-02-22
#Berlinale70th 02# 说很多漂亮的话不代表这就是一部好电影,三星给的是余华和梁鸿本身的故事以及讲述。纪录片的真实本来可以更好的传达出来,既然有电影这么好的利器,就该好好想想如何用影像来传达,而不是鼓舞人心的话语。讲述的力量在每一处,而贾显然没有弄清楚。节奏奇怪,拼凑的主题篇章,做作的文学诗朗诵,近乎摆拍式的特写镜头,都大大削弱了电影本身的力量。我挺喜欢片名的,余华说要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然后电影戛然停止的一刻,非常美,它近乎隐喻样的连接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电影存在在这样一个不会存在的美丽**里,因为海水不会变蓝。
cr 2021-09-19
开头那位忘了哪位作家的女儿的采访好难受,那种语气,巨像我一个烦人的亲戚,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好多文人的儿女光在镜头前或者书里谈谈自己的父母满足一些人的窥私欲就可以当作一辈子的事业吃喝不愁享受光环了。
trockenezweige 2020-02-22
首映到晚了,结果坐导演旁边看的:)
Sid 2020-02-22
柏林电影节现场观感太棒了,科长最后还有问答环节。太散文了,太美了,太平静了。
南悠一 2021-09-10
不碰一些历史,就会显得隔靴搔痒。
耐观影-Xavier 2020-02-21
一部人物访谈纪录片,最喜欢余华的段落,最接地气,贾平凹的段落太文邹邹,第一个贾家村方言听不懂,最后一个段落煽情太过了,无法共鸣#70届柏林第一天第一场